近年来,不论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,养鸭密集地区在冬春寒冷气候中开始突发以产蛋鸭出现瘫痪、产蛋量下降及头颈摇摆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,经我国兽医科研部门进行病毒分离为鸭黄病毒。主要危害蛋鸭、肉种鸭、野鸭种鸭。受感染鸭群几乎均可发病,饲养粗放,养殖条件恶劣死亡率较高,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而在养殖条件好、饲养管理较严格的鸭场,死亡率通常较低,产蛋恢复迅速。
 
一、病原
 
鸭黄病毒和坦布苏病毒亲缘关系最近,暂时定为该病毒的一个分离株。该病又可称为鸭产蛋下降综合症,鸭传染性卵巢炎,鸭黄病毒感染,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等,目前倾向于使用“鸭黄病毒病”这一名称。
 
二、流行病学特点
 
1、流行范围广,损失巨大。流行地区包括华东、华北、华中、华南等蛋鸭和种鸭养殖场。
 
2、传播速度快。一般在一周左右可以感染一个养殖小区或者养鸭聚集区的所有鸭群。一户一旦发病,随后以点为中心,快速向周边区域扩散,几天之内可传遍周边区域,特别是鸭棚密集区传播更迅速,发病更严重。
 
3、发病急,发病率高,死亡率较低。几乎可以引起鸭群中100%个体感染和发病但死亡率较低,产蛋鸭通常低于10%,多数在5%以下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发病季节有关,与养殖场的管理有关部分养殖场的青年鸭和雏鸭发病后,死亡率较高,可达20%。
 
4、主要危害鸭,包括蛋鸭、肉种鸭,但鸡和番鸭未见发病。
 
三、临床症状
 
1、种蛋鸭和商品蛋鸭病程10~14天,雏鸭7~10天,如果使用药物不当,病程可长达20~30天。该病主要表现在发病初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,接着采食量突然下降,在短短数天内可下降到原来的50%甚至更多,持续3~4天后采食才逐渐增加。产蛋率随之大幅度下降,可以在4~5天内从产蛋高峰期的90%~95%下降到5%~10%,严重者绝产。种蛋受精率一般会降低10%~20%左右,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100%,死淘率在5%~50%不等。病鸭体温升高,排草绿色水样便,该病在流行的初期,发病鸭表现双腿瘫痪,向后伸展、翻个、行走不稳、共济失调神经症状。
 
2、商品鸭和育成期种鸭最早可在20日龄之前发病,以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,表现站立不稳,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稳,病鸭仍有饮食欲,但多数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,死淘率一般在5%~30%左右。
 
四、病理剖检变化
 
对病死鸭解剖主要病变可见卵巢发育不良、卵泡变性、变形、坏死或液化,卵泡膜充血、出血有的子宫水肿或输卵管壁充血出血肝脏肿大,脾脏有出血斑点或呈斑驳大理石样坏死灶,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胰腺多数潮红,病情严重者胰腺肿胀出血或有出血点、坏死点有的心肌或心脏内膜有出血点常并发大肠杆菌、坏死性肠炎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少数病例胸部皮下或腿肌出血。
 
五、防控措施
 
1、平常养鸭场要采取隔离和消毒。对场地和循环使用的蛋筐要进行消毒。
 
2、 采取生物安全措施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。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主要有地域性隔离和养殖模式的转变。
采取封闭式饲养对该病防控有效果。开放式饲养是蛋鸭和种鸭的主要养殖模式,但在大型肉种鸭养殖场,多数采取了封闭式饲养,即使周边出现感染,由于可以采取封场和消毒措施,流行期间得以幸免。蛋鸭场要逐渐采取圈养模式。
 
目前我国还没有用于预防鸭黄病毒病的疫苗。有关单位试制了部分油佐剂灭活疫苗,已经免疫了试验鸭,抗体检测正在进行中。
 
3、发病时投喂抗病毒、抗菌药,控止继发感染,可使用清瘟解毒口服液治疗。
联系我们
微信指纹识别
微信公众号